10月11日晚7點,我院“慎思明辨”大講堂第五期在逸夫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報告廳如期舉行。我校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為我院2020級研究生和本科生帶來“回歸寧靜——梭羅《瓦爾登湖》的歷史啟示”的主題講座。法學院黨委書記楊臣、院長李克武、黨委副書記萬樅、團委書記惲力達、研究生輔導員胡羽出席此次講座。講座由楊臣主持。
講座伊始,馬敏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在2016年秋的瓦爾登湖之旅,為我們展現出一張張瓦爾登湖的秀麗風景照,將我們帶入瓦爾登湖的靜謐之中。隨后,馬敏教授對梭羅與瓦爾登湖做了介紹,他說,梭羅不僅是一位作家、哲學家,而且還是一位超驗主義和自然主義者,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觀察自然,思考人生,最終誕生了《瓦爾登湖》這一杰作。
馬敏老師拍攝的瓦爾登湖秋景
梭羅與瓦爾登湖
馬敏教授眼中的瓦爾登湖圍繞著一個“靜”字。正如這本書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說,“這本《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闭窃谧顭o牽礙的寧靜心緒和遠離塵囂的獨處之中,梭羅才能以超出常人的專注和清醒,去認真思考自然世界里那些所謂“更高的原則”,領悟宇宙萬物的真諦。
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
梭羅的自然主義思想
馬敏教授從兩個方面介紹了梭羅的自然主義思想:一是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二是回歸自然,提倡簡單但高尚的生活。梭羅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因,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欲的生活,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于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回歸自然,這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主動的追求。面對初期西方工業化浪潮造成的環境破壞、人性扭曲的現實,梭羅以身作則,試圖鼓勵人們走進自然,過最簡樸的生活,以便騰出時間欣賞自然,品味人生。
梭羅思想與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
馬敏教授指出,當今中國,雖然國力日盛,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面貌也日新月異,但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環境和社會問題,也越發顯得空前嚴重,科技與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財富不斷增殖必然導致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人與自然二元化對立日益加劇,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甚至會給人們的心靈帶來重創。
梭羅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敏教授認為,人們亟需從現代社會的喧囂、嘈雜、忙亂、焦慮中脫身出來,重新回到寧靜,回到理性,回到澄明,回到初心。在個體與社會相結合的意義上,回歸寧靜關鍵是要做到四個回歸:回歸自然、回歸本源、回歸簡約和回歸本分分?;貧w寧靜,保持平和的心態,涵育靜氣與大氣,對每個人個體的成長至為重要,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成長也同樣至關重要。
講座最后,馬敏教授做出深刻總結,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要實現中國夢、強國夢,首先要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逐步培養起成熟的大國心態,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通過此次講座,我們法學院學子學習到了梭羅心靈的回歸,懂得了用“真正的生活”去打破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桎梏,以理性的精神進行最徹底的反思,培養樹立成熟的大國心態和開放的意識,為中國的大國崛起筑牢心理和思想的根基,為奠定民族復興的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不懈奮斗。
華中師范大學- 法學院 版權所有2019
地址:武漢市珞喻路152號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 郵編:430079 辦公地點:國際文化交流園區法學院樓